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步行街,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街面商品繁多。无论合适,人们只要提及厦门,就会谈到中山路。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
厦门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厦门岛上建城,取名“厦门”,寓意国之大厦之门。当时的厦门城就建于鼓浪屿对面的海岸边,在海峡两侧都建有炮台,共同把守着中间的水道,这条水道称之为“鹭江”,沿江的大道被称为“鹭江路”。
厦门城在历史上有许多的别称:早先有称“青门”的,最早处于晚唐诗人罗隐《颖州陈先生集》中“东归青门” 一句。明朝诗人池显方《登鼓浪屿和中丞韻》诗有“。。。。。。新城盘曲折,。。。。。。”一句,使得厦门又有“新城”之名。厦门建城之前,从宋朝设治时, 设嘉禾里治理厦门岛,所以厦门常称“嘉禾”。郑成功退守厦门练兵时,将厦门改称“思明州”,以表他忠于明朝之心,现在厦门中山路周围有“思明路”,厦门市 有“思明区”。《厦门市志》记载“厦岛如桃形”,名胜有“小桃源”,有很多文人又将厦门别成为“桃源”。厦门的市鸟是白鹭,所以厦门人常用“鹭”字辅以其 他字来表明自己的厦门属性,如“鹭岛”,“鹭江”,“鹭屿”,“鹭门”等等。
明朝所建的厦门城就位于现在的中山路一带,隔着鹭江水道与鼓浪屿相望。大约的范围就是西北起厦禾路,东南至镇海路,西南到鹭江道,东北止于新华路。
下面一幅古地图标明了明清时期厦门城在厦门岛上的位置。图中从北门直穿提督衙到南门画一条线,就是今天中山路的位置。
江夏侯周德兴在建设厦门城的时候选址在此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厦门城的选址于在大陆上的选址是不同的,因为 厦门岛是海岛,每年的主导风向是从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所以周德兴将城池选在鸿山,南普陀山北麓,以抵御从海上吹来的强劲海风。城址靠近鹭江,便于交通,鹭 江边一字排开十几个码头,充分发挥了鹭江四通八达的优势。城池里设有都督府和一干行政衙门,还有玉屏书院等教育机构。这个明朝时期的厦门城很小,面积只有 约一平方公里,还没有对面的鼓浪屿大。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厦门城都是低矮的中式建筑,没有道路、通讯、给排水等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
1841年英国人占领厦门后,对厦门的卫生状况很是不满意,认为它是臭港,是引起英国水兵生病死亡的根 源,英国人只呆在厦门岛对面的鼓浪屿上,不愿到厦门岛来。由于英国人和其他列强对鼓浪屿的共同监管,用西方的现代城市建设观念管理鼓浪屿,使得鼓浪屿上的 城市建设先于厦门岛约30年达到现代化的程度,而鹭江对岸的厦门岛仍然处于落后的中世纪城市状况。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闽南华侨回到故乡,想定居于厦 门,可是厦门城糟糕的卫生状况使他们纷纷将别墅建造在西方人管理的鼓浪屿上。但是这些华侨并不甘心自己的家乡永远成为外国人口中的臭港,他们纷纷设立公 司,开始在厦门岛上开始进行现代化厦门城的改造和建设。
下图就是20世纪初的厦门,对面是鼓浪屿,近景是厦门岛,可以从图片中看出两岸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