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卡,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苏联情报组织克格勃的前生,曾拥有不经审判便可对专政对象执行枪决的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这四个老牌帝国,但也催生了一个新国度的诞生——苏维埃俄国。
由于布尔什维克与资本主义剥削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格格不入,苏维埃政权自诞生之初就倍遭仇视。一时间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外交困。除了军事上的包围,反苏大联盟的各路势力广泛勾结在一起,对于新生红色政权所进行的颠覆阴谋活动极其猖獗。
反动分子暗杀干部,袭击红军征粮队,发动武装叛乱、消极怠工、破坏生产设备、煽动群众无所不用其极,白色恐怖氛围空前严重。面对各方反俄反共势力的疯狂反扑,苏维埃不得不将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秘密警察制度从历史的垃圾堆里翻捡了出来,以“火与剑”的手段对反革命势力进行回击。
出于俄罗斯人酷爱组建“XX 委员会”的习惯,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紧急成立。它的使命是“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制止反革命和怠工行为,将其积极分子交由法庭处理,同时还进行前期侦查和预审”。这个机构冗长的名字可能不被大家所熟悉,但其俄文缩写读音“契卡”绝对是大名鼎鼎。
▌契卡的徽章
在契卡成立之初,其工作要接受司法人民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团的监督,逮捕令必须由司法人民委员签署才能生效。这种体制有效控制了契卡的权力,但从另一面看也束缚住了肃反工作者们的手脚。在敌人颠覆破坏活动愈演愈烈的1918 年,迫于压力的苏维埃开始放开了限制。2 月23 日,契卡发布了通告,认为全俄肃反委员会以前过于宽大仁慈,“在革命危急时刻,对于反革命分子、间谍、暴徒、流氓、投机商人和其它寄生虫,除了在犯罪地点就地无情消灭外,没有别的斗争方法”,自此契卡拥有了不经审判便可对专政对象执行枪决的权力,一头猛虎被放出了笼子。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动乱时期,宵小之辈不会感激谁的宽大,也不会在乎什么法律,他们最害怕的就是铁腕。在黑暗中经过敌对势力周密策划,环环相扣的阴谋诡计往往适合用简单暴力的手段快速化解。1918 年,针对布尔什维克的暗杀风潮在8 月30 日列宁遇刺重伤那天达到顶峰。愤怒的苏维埃政府在9 月5 日通过了《关于红色恐怖》的法令,契卡充当了“红色恐怖”的急先锋,进行了一系列针对社会革命党人、贵族阶级的代表、金融阶层、旧沙俄军人的严打。以逮捕、关押、强制劳动、处决的方式快速稳定了国内局势。
▌刺杀列宁的芬妮•卡普兰
▌卡普兰刺杀列宁现场还原图。1.列宁所在的位置;2.被子弹击中并倒下的一名工人的位置;3.司机斯捷潘.吉尔,他目击了枪击;4.凶手由此位置向列宁开的枪
阴暗的审讯室,潮湿的地牢,叼着莫禾烟的特工,穿着皮风衣的行刑队,鲜血淋漓的墙根,一具具全身赤裸、前额带着弹孔的尸体,这类画面几乎就是当代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对于肃反委员会的全部印象,叙事套路比样板戏还要固定。这种有意无意误导形成的固有印象让很多人忘记了契卡实际上是红色苏维埃的谍报单位,搞肃反只是副业,对敌对势力进行情报战才是其本职。
▌契卡工作人员的工作证
在与国内白军势力的斗争中,契卡人逐渐意识到国内反革命活动的猖獗与国外势力的支持密不可分。在契卡特别处处长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国内反革命活动受到国外领导,各路白匪在国外进行随心所欲的、不间断、系统的活动的影响,所以契卡有必要将战线延伸到国外。
1920 年,契卡在特别处编制内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国外科,专门负责对外情报活动。国外科工作细则规定,凡是与苏联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在各驻外代表处设立情报站。对于那些没有与苏维埃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则以秘密派遣特工人员的方式进行情报收集。
到了1920 年12 月,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发布了关于组建契卡国外处的169 号命令,国外科正式由特别处下属单位升格为平级单位。同时国外处还成为契卡与外交部、外贸部等外事部门沟通的唯一管道,可见契卡对于国外处的重视程度。
▌捷尔任斯基(居中者)
因为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很快与德国媾和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两国快速地建立起了外交关系,第一个特别处情报站就建立在德国。并且以这个情报站为中心指挥着对法、奥、英、意等国的情报收集。在二十世纪20 年代初,这个情报站获得了诸如彼得留拉匪帮动向,法国间谍在喀琅施塔得的行动,欧洲各国对热那亚会议态度,反动势力阴谋对热那亚会议代表进行暗杀等重要情报。
此后,许多国家相继与苏维埃建立了外交关系,契卡国外处情报站的数量越来越多,触角遍及各国,为了加强管理,国外处处长特里利塞尔把驻外站分成6 个区,即北方区、波兰区、中欧区、南欧与巴尔干区、东方区与美洲区。
驻外情报站的纷纷建立,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契卡展开对外行动的坚实保障。契卡的肃反工作者们曾经凭空编造了一个所谓的“俄罗斯保皇组织”,用以对流亡国外的白匪团体进行钓鱼执法,行动代号“托拉斯”。1921 年,随着国外处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个虚构组织亮相的条件得以成熟,逐渐为人所知。由反间谍处特工亚历山大•亚库舍夫所扮演的“俄罗斯保皇组织”成员顺利与境外的“最高保皇协会”、“俄罗斯军人联合会”两个反动组织接上了头。以此为媒介,契卡反间谍处的特工们开始不断渗透到那些国外白匪组织中,诓骗这些组织成员回国自投罗网,顺便还捎带引诱一下芬兰、波兰等国的情报间谍。这些人的卧底行动是如此成功,据记载至少有8位乔装的苏维埃敌工人员获得过情报机构的奖励。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全俄肃反委员会的确是苏维埃对付反革命势力的一只铁拳,它以细致果敢的作风干净利落地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针对红色政权的一次又一次阴谋,对红色俄国所作出的贡献绝不容忽视。但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闻名遐迩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提到过一首名叫《小苹果》的歌曲,里面有句歌词是“嘿,小苹果,你往哪儿滚,滚到肃反委员会的院子里可就出不来啦!”这个反间谍机构的那种连自己人都害怕的威武霸气可见一斑。“卢比扬卡的地下室”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会让人想想都浑身哆嗦。
▌哈尔科夫契卡总部外的万人坑
在革命危机时刻,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们果断下放权力,使得肃反委员会放开手脚对付国内外一切阶级敌人,这种措施对巩固革命政权确实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放权只能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当局势缓和后,苏维埃没有及时地将肃反委员会那种生杀予夺的大权收回,一些领导人因为尝到了铁腕专政的甜头,放任这种状态的延续,忽略了法制才是治国的根本。
在捷尔任斯基时期,因为部门领导的正直垂范,契卡的肃反工作者们尚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在这之后呢?当一个具备对内行使专政权力的情报机关失去法律与制度的约束,沦为少数人手里的暴力工具时,必然会发生畸形膨胀,成为一头可怕的怪兽。缅任斯基、亚戈达、叶若夫、贝利亚、梅尔库洛夫、阿巴库莫夫等等一长串名字,几十任领导,有几个流芳百世?几个能得善终?契卡特工那种阴森森的银幕形象并不完全都是歪曲,大清洗时代政保总局所犯下的罪孽更是被后来的苏联政府所盖棺定论的,历史耻辱柱上永远也洗不掉那些凶手的名字。